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3篇
  免费   1156篇
  国内免费   1655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6089篇
海洋学   107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203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Phototrophic mats (microbial mats with a phototrophic top layer) are complex systems in term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organic matter (OM) turnover.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se mats were a predominant life form in Proterozoic shallow water settings, prior to the emergence of bioturbating organisms in the Ediacaran–Cambrian transition. For most of the Precambrian, microbial mats were not only quantitative important carbon fixing systems,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OM before it entered the geosphere. The profound alteration of compound inventories during transit through microbial mats, implying substantial consequences for OM preservation in the Proterozoic, was recently proposed as a “mat-seal effect” [Pawlowska et al. (2012) Geology 41, 103–106].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diagenetic fate of primary produced OM in microbial mats, we studied a recent calcifying mat from a hypersaline lake in Kiritimati, which showed in the deeper mat layers a maximum 14Ccarbonate age of ∼1500 years. We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OM entrapped in the carbonate matrix, because of the better potential of such biomineral-encapsulated OM to reach the geosphere before degrad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selective preservation is important in phototrophic mats. While a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lipid fatty acids (FAs) was evident, their fatty acyl-derived hydrocarbon moieties were not introduced into protokerogen, which was instead mainly comprised of cyanobacterial and/or algal biomacromolecules. Our data support the proposed major impact of the “mat-seal effect” on OM turnover and preservation; i.e. the suppression of biosignature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t layers, while signals of heterotrophic microbes thriving in deeper mat layers become preferentially preserved (e.g. high hopane/sterane ratios). This mechanism may have broad consequenc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omarkers from Proterozoic shelf environments, because biosignatures of phototrophic mat dwellers as well as planktonic signals may have become heavily biased by the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of OM in microbial mat systems.  相似文献   
72.
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层中的黄铁矿产出形态多样,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标志,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发现黄铁矿主要呈浸染状、条带状和结核状产出,并以草莓状和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具有异常高δ34S值的特征,介于+37.9‰~+62.6‰之间(平均52.7‰),呈塔式分布,峰值在+46‰~+59‰之间,沿同一矿体剖面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不同矿床间差异大。结果表明沉积盆地的封闭性和冰川事件使海水硫酸盐浓度降低并富集重硫同位素,随后形成的硫酸盐最低带进一步减小了硫同位素的分馏,使黄铁矿的δ34S达到异常高值。随着沉积盆地逐渐变开放,矿层由下而上黄铁矿的δ34S值逐渐减小,而不同矿床黄铁矿的δ34S值差异则是因为沉积盆地封闭性的差异。因此,封闭的局限沉积盆地是锰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条件,而渗流热卤水或火山锰源可能是矿床的主要锰质来源。  相似文献   
73.
滨海砂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潜在海洋矿产资源之一,仅次于石油与天然气。莫桑比克东部沿海滨海砂矿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文结合莫桑比克赞比西亚省5004C矿区锆钛砂矿,分析矿石结构与构造、矿石物质组成、矿物含量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为莫桑比克东部沿海锆钛砂矿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74.
山东省平邑县王家村金矿化体赋存于寒武纪地层与顺层侵入的二长斑岩接触部位,为鲁西铜石地区又一新类型金矿,找矿前景良好。传统方法估算矿化体的资源量效果不佳,该文借助Surpac软件工具,在研究王家村金矿(化)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矿床以往的地质勘查工程资料,首次建立了王家村矿床地质数据库,构建了矿区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模型形象直观的展现了矿区地形地貌、矿体展布位置及形态。并应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对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用此软件进行资源量估算简便且准确,可以根据不同品位实现资源量的动态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地下水中锰的含量及其成因,采集并分析了276组地下水样和18组地表水样,结果表明,鲁西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锰含量在未检出至2.84mg/L之间,平均浓度为0.35mg/L,超标率达41%。鲁西南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的分布与该区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所处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影响地下水中锰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表层土壤、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含水层介质和地下水矿化度等。  相似文献   
76.
陈涛亮  任志  冷成彪  王安东 《地质学报》2023,97(6):1900-1916
铜厂和富家坞矿床是德兴矿田中两个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二者成矿时代、成矿背景和致矿斑岩均较一致,但前者中辉钼矿的Re含量明显高于后者。为探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对辉钼矿中Re含量差异的影响,本文对铜厂和富家坞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开展LA- ICP- MS微区原位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流体均具有由高温向低温,中低盐度高盐度共存向低盐度演化的趋势,且温度下降、流体沸腾以及pH值的变化可能是导致Cu、Mo沉淀的主要原因;但就同一成矿阶段而言,铜厂比富家坞成矿温度更低,并且在主成矿阶段,铜厂具有更高的流体盐度;因此,推测温度和盐度可能是导致二者中辉钼矿Re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7.
杜胜江  温汉捷  张锦让  杨光树 《地质学报》2023,97(10):3347-3362
滇东南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老君山矿集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燕山期老君山复式花岗岩体,分布有都龙、南秧田、新寨大型-超大型Sn-W多金属矿床及多个中小型矿床(点)。该区地质演化复杂,Sn、W多金属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包括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由于目前该区发现的Sn-W矿化多分布于老君山岩体南、东侧,而岩体北部Sn-W成矿作用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特别是成矿年代学方面,多数矿床依然缺少精确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制约了该区Sn-W多金属成矿作用的认识和地质勘探的深入。长田是老君山岩体北缘代表性W (Sn)多金属矿床,区内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均有分布,由于缺少年代学数据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W(Sn)成矿作用的认识尚缺少实际地质地球化学依据,难以建立合理的成矿模式,制约了区内地质勘探的深入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长田W (Sn)矿床中白钨矿及共生萤石的Sm-Nd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97 Ma和79 Ma两个年代学数据,显示该矿床钨矿化主成矿期应为燕山晚期,与老君山花岗岩活动时限一致,表明长田钨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而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关系不大。该成果丰富了...  相似文献   
78.
钴矿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对其成矿作用(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为前期指导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东部吉林白山市三道沟镇三岔河村大横路Cu-Co矿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野外构造解析、钻孔-岩芯资料分析、钻孔薄片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实验和区域相关岩石年代学等。构造解析显示大横路Cu-Co矿围岩变形包括层片交切、S1面理和褶劈理等构造要素。钻孔-岩芯资料分析矿区发育大量F2紧闭褶皱、逆冲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倒转褶皱F2等。钻孔、探槽薄片样品TIMA实验显示含Co流体大量富集于低角度逆冲断裂、倒转褶皱韧性剪切域和断层相关褶皱转折端处。这些工作显示走向为NE的低角度逆冲断裂及断层相关褶皱对大横路Cu-Co矿的富集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相关年代学工作,结合前人研究及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表明:(1)矿区内逆冲断层及褶皱等控矿构造要素为古元古代构造事件的产物;(2)中生代构造事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Cu-Co矿的再富集)可能来自于白垩纪大规模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79.
新疆富铁矿成矿特征及主攻类型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富铁矿资源是我国紧缺战略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钢铁生产需求.近年来新疆富铁矿找矿重大突破表明,富铁矿是新疆优势资源,是我国寻找富铁矿重点远景区.从新疆实际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出发,初步形成植根于新疆实际的“新疆富铁矿成矿新理论及主攻类型的成矿模式”,并分别构建了“上叠裂谷火山岩型富铁矿成矿模式”、“沉积变质-热液加富型铁矿床成矿模式”和“海相沉积-加富型菱铁矿矿床成矿模式”.这些成矿新认识和新成矿模式在本区铁矿评价中广泛应用,取得很好效果,丰富了铁矿成矿理论,拓展了新疆铁矿找矿领域.  相似文献   
80.
新疆西天山东段航磁推断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最新的高精度航磁图上,新疆西天山东段存在3条磁场特征十分显著深大断裂,它们不仅是区内重要的构造分界线,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带.笔者以西天山东段最新高精度航磁资料为依据,论述了区内深大断裂的磁场特征,并根据航磁资料解释和实际应用结果对深大断裂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区内沿着深大断裂分布有4处已知的大中型铁矿.根据最新航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